(中央社記者張克怡舊金山19日專電)旅美學者林夏如昨天作客美國史丹福大學,以「台灣的中國困境」為題發表演講,分析多年來台灣內部認同問題對兩岸經濟政策所產生的密切影響。

任教於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的華裔國際政治經濟學者林夏如,花了10年時間研究兩岸經濟發展。她最近將研究結果寫成新書「台灣的中國困境」(Taiwan's China Dilemma),由史丹佛大學出版。

林夏如說,她曾在華爾街工作14年,期間常到中國大陸進行訪談與投資。她看到1990年起台灣和中國大陸的經貿互動密切,雖然看來是經濟互補靜電機推薦的有利條件,但實際上台灣對中國大陸經濟卻是在「自由化」或「限制性發展」兩種不同政策下搖擺不定。

為何台灣對中國大陸經濟的政策不確定又充滿爭議性呢?林夏如認為這與台灣民眾「認同取向」有關靜電機

林夏如說,最初她花了3年的時間採訪經濟學者,蒐集數據,但經濟因素卻無法解釋政策的搖擺。

後來林夏如訪談政商界及民間領袖,閱讀報章雜誌來了解每次政策改變的背後原因。她發現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從營業用抽油煙機1990年起快速成長,台灣民眾到中國大陸旅遊的人數日增,但認同中國大陸的比例卻巨幅下滑。

根據民調資料,1992年民眾自認是「台灣人」或「台灣與中國人」的比例為65%。2013年自認是「台灣人」比例飆高近90%,而自認為「中國人」的比例則從1992年的27%下降為個位數。

她發現認同問題兩極化時,經濟政策爭議容易情緒化。近年來,當台灣認同問題逐漸整合後,經濟政策的辯論也更理性化,例如2010年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林夏如表示,台灣有「中國困境」,北京也有「台灣困境」。面對台灣的疏離,中國政府也將面臨考驗。不論是推進改革,透過經濟整合與政治對話逐漸增加認同中國的比例,或是加大壓力,威脅台灣放棄獨立,兩岸官方都需面對人民對認同的定義及看法 。1051020

4E7AA7082A9FE794
arrow
arrow

    uny223q5k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